阿城(1949年4月5日-),原名鍾阿城,出生在北京,籍貫為重慶江津,中國當代作家。
據說阿城十二三歲時就遍覽了曹雪芹、羅貫中、施耐庵、托爾斯泰、巴爾扎克、陀斯妥耶夫斯基、雨果等中外名家的著作。中學還未結束文革便開始,高一時學業中斷,下放山西插隊,並開始學畫。為到草原寫生,到內蒙古插隊,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。文革結束後,《世界圖書》破格錄用阿城為編輯,1979年回北京。此後幫助其父鍾惦棐撰寫《電影美學》。此間與父親研討馬克思的《資本論》、黑格爾《美學》、《易經》、儒學、道家、禪宗等。
1984年發表處女作《棋王》,引發關注,並獲1984年福建《中短篇小說選刊》評選優秀作品獎和1983—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。《棋王》表現出阿城的哲學觀念:「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,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,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!另外就是普通人的『英雄』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。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,煥發出一定的光彩。之後,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,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,因此,從個人來說,常常是從零開始,復歸為零,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。」
此後發表小說集《棋王》,包括《棋王》、《樹王》、《孩子王》和六短篇小說《會餐》、《樹樁》、《周轉》、《臥鋪》、《傻子》、《迷路》。
1985年發表理論文章《文化制約著人類》。
1990年代後移居美國,繼續有作品發表。